近日,重慶市智慧環保大數據平臺在“2021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亮相。
平臺圍繞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求,按“1+5+N”架構,以一個全要素、高頻度、多用戶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為基座,構建涵蓋大氣、水、聲、土壤、自然生態等五大環境要素的綜合應用系統和多個專項業務管理系統,基本形成一次采集、多方使用,業務融合、開放服務的工作格局。
據介紹,平臺利用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走航車、視頻監控與AI識別等技術,初步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涵蓋122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點、74個大氣環境國(市)控自動監測站點和933個大氣環境網格化微型監測站、21個功能區噪聲自動監測站、350個重點污染源廢水和廢氣自動監控站點以及生態環境地面觀測站等共計1500余個生態環境感知點。并對81個水環境重點監測斷面進行視頻實時監控,助力流域污染“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這些都進一步提升了全市大氣環境質量管控能力。
目前,平臺動態匯集多渠道數據31億條,建立生態環境要素全覆蓋的大數據“一個庫”,匯集分析全市113條重要干支流、7.9萬個大氣環境空間網格、6.6萬余個固定污染源、生態環境行政審批、環境執法、風險處置以及生態環境背景等數據資源,形成生態環境信息“一套數”和“一張圖”新成果,初步形成“目標現狀—問題研判—措施分析—成效評估”的生態環境大數據服務體系,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提供技術服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