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問題為導向精準發力。黟縣探索“生態+智慧”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以數字黟縣大數據平臺為依托,以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全、信息孤島化、數據碎片化等問題為導向,著力推動互聯網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的感知能力,切實打通生態環保監管“最后一公里”,為高效感知、精準解決環保問題提供現代化路徑和智慧化支撐。黟縣環境監督長大數據平臺實現857平方公里全地域覆蓋,水、大氣、土壤、保護區等全要素監測,堅持以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為牽引,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時段屬地問題發現機制,實施監管、治理、保護全過程管理,落實職能部門、鄉鎮和社區全方位聯勤聯動,及時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數字化為生態環保賦能。平臺分為數據感知、數據支撐、指揮運用三個層次。數據感知層,對黟縣的3個保護區,2個水源地,5個不同級別水控斷面,2大環境監測點等重點管控內容,實施網格化監測監控,初步形成覆蓋全域的環境監測感知系統。數據支撐層,以e治理平臺、行政執法平臺為依托,對兩大系統里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事件進行數據集成及統計分析,打牢智慧應用數據基礎,為黟縣生態環保科學決策提供數據依據。指揮應用層,大數據平臺匯聚融合e治理平臺、行政執法平臺、保護區、水環境監測數據、大氣環境監測數據、重點區域視頻等信息化平臺,按照“找、交、銷、督、考”要求,推進生態環境問題排查、發現、上報、處置、驗收、銷號信息化、常態化、動態化管理。截至目前,網格化管理平臺生態環保事件上報497件,辦結490件,辦結率98.6%;行政執法平臺生態環保事件上報97件,辦結97件,辦結率100%。
以大數據助力智慧黟縣建設。黟縣環境監督長大數據平臺通過不斷整合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制度,形成以環境監督長為“點”、以河(湖)長、林長等為“線”,以各級黨委政府為“面”體制機制,堅持屬地監督與行業監督相結合,以縣、鄉鎮2級指揮平臺為依托,建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網格,安排三級監督長152名、監督員534名,覆蓋自然村、小區、景區景點、自然保護地等全區域、全行業,形成生態環境監測感知一張網、一中心、一平臺,實現各級數據互聯、業務互通、網格管理、統一調度。兩級指揮中心實現了各網格環境監督事件排查、上報、審核、交辦、處置、驗收各環節的雙向無縫銜接。同時,打通“黟家人”微信小程序,通過“隨手拍”功能發現問題,實現人人都是環境監督員。通過大數據智能化為環境保護監督賦能,實現生態環境“看得見、測得準、調得動、管得好”的監督管理新局面,為黟縣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提供堅實的環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