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月閣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PM10濃度小時值環比上升超過10%了,趕緊看看什么情況?”
“監控我一直盯著呢,沒有發現異常,我再看看雷達掃描的結果……已出現高空污染帶,當前航天基地為弱東北風,混合層高度850米,氣象條件與上小時相比沒有明顯變化,但微站PM10濃度5分鐘上升了56%,應該是攬月閣東北方向存在本地污染源,在‘生態航天’手機APP上發送管控提醒并下發案件,再派無人機去巡查一下。”
就是在這一分一秒的堅守中,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以下簡稱航天基地)不但超額完成2020年度陜西省下達的空氣質量目標任務,還以279個優良天取得西安市20個區縣排名第二的出色成績。
這一切,和航天基地在西安市率先引進空、天、地一體的“智慧環保平臺+專家駐點咨詢”大氣治理模式關系密切。
打造智慧環保平臺,實現環境監測全覆蓋
2020年以來,航天基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堅持生態發展立區的建設理念,不斷創新環境保護模式,建成了由“高科技技術手段+智慧環保指揮中心+專家團隊駐點服務”組成的科技治霾·智慧環保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5G、AI、激光、云計算、GIS、大氣質譜分析、大氣遙感監測、CMAQ空氣質量模擬預測等先進技術,實施大氣污染物的精準溯源和靶向治理,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的轉變。
在航天基地攬月閣附近,有一個放置在長桿上書本大小的白色小盒子,小盒子上方有兩個黑色的、狀如“竹蜻蜓”的橫桿隨風擺動。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盒子,實際上大有乾坤。每隔五分鐘,它里面的精密儀器就會將周邊的空氣質量數據傳輸至航天基地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辦公室。
“航天基地共有15個這樣的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它們會24小時不間斷更新、回傳空氣質量數據,我們坐在辦公室,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整個航天基地的空氣質量。”中圣公司航天項目組駐點團隊工程師孟繼瑜指著電腦上剛接收的新數據講解著。
據孟繼瑜介紹,航天基地經過多方考察,在認真調研后與陜西環保集團中圣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了合作,通過政企聯手來共同研發建成了目前這個智慧環保平臺。這套系統按照網格化管理方式,將區域劃分為15個網格,每個網格均設置了一個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可以實時監測區域空氣質量。
在航天基地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辦公室的智慧大屏上,不僅會顯示各個區域的空氣質量指數,還會按照黃色、橙色、紅色等顏色提示環境污染級別。
在航天基地內,布設有省級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每個小時都會產生一組空氣質量數據,這樣一天下來,從時間維度上就能形成一條空氣質量變化曲線,駐點團隊將這些數據變化曲線和周邊的長安區、曲江新區形成的曲線圖進行數據對比,尋找差別。與此同時,15個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也會形成顆粒物、臭氧等曲線圖,各方數據匯總對比后,可為開展環境污染溯源、分析污染傳輸途徑等工作提供依據。
“天地空”構建立體監控,實現全時段污染管控
為了確保環境監測全覆蓋,航天基地分別利用激光雷、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無人機、高空瞭望等,構成了“天、地、空”一體的大氣環境立體監測網絡,協同治理PM10、PM2.5及臭氧污染等大氣環境問題。
“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通常布設在近地面3米~10米處,它的特點就是體積比較小、反應靈敏,微站附近有污染事件發生的時候能夠快速反應并識別,當污染數值超過警戒值時就會報警提示。”孟繼瑜指著眼前的小型電子設備說。
而在距離地面100米的空中,布設的顆粒物激光雷達和臭氧激光雷達就如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它們可以實時監測區域PM10、PM2.5及臭氧的污染情況,每隔1小時便會更新、回傳數據。
這兩種雷達工作的原理是以激光為發射光源,通過向大氣中發射連續的脈沖激光,獲取大氣的后向散射信號,連續監測大氣顆粒物和臭氧因子的分布與狀態,分析污染物的時空演變特征。采集的數據會以彩圖的方式將監測結果顯示出來,結合相關地圖信息就可以對污染源進行精準溯源。
而當遇到突發情況,人員暫時無法到達出現污染報警區域的時候,無人機能夠搭載氣體監測設備和可視化模塊迅速飛到指定地點,利用視頻影像和儀器快速分析并識別出污染因子,這樣一來就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文章開頭出現的那一幕。
航天基地在攬月閣上還設置了3個高空瞭望攝像頭,采取云臺架設,可以實現360度無死角監控,重點對建筑工地進行監控。同時,還利用走航車,實時掌握區域內的臭氧濃度。“天、地、空”立體監測網絡的布設,可以持續對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污染源進行監測,隨時開展污染溯源,第一時間發現污染源并予以控制,將污染消滅在萌芽狀態。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智慧環保平臺可以將本區域各類大氣污染源清單數據、路網結構、氣象條件等外部數據全部錄入系統,形成航天基地科技治霾的“環境一張圖”。駐點專家團隊利用各項數據信息,開展24小時全天候大氣污染管控工作;同時,聯合科研機構及院校專家顧問,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定期開展會商,研判區域污染天氣成因,評估環境治理效果,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啟用“生態航天”APP,實現科學精準治污
監測是手段,治理才是目的。為了精準、迅速、有效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今年1月,航天基地正式啟用了“生態航天”手機APP。這是一款功能強大的處理環境污染事件的手機應用軟件,可以實現環境污染案件下發(上報)、處理、跟蹤、督察督辦全鏈條無縫銜接處置,推動環境監測與線下治理深度融合,成為航天基地科技治霾的另一大特色。
2021年11月16日上午11:30,航天基地空氣質量保障與綜合執法專班工作人員霍延偉正在開展例行巡查,突然手機收到了一條信息,內容是:“顆粒物雷達掃描發現,攬月東路附近有明顯顆粒物污染,通過高空瞭望發現,因道路保潔差、浮塵厚,車輛駛過產生揚塵污染。”
接到信息后,霍延偉立即趕往現場督促施工項目的負責單位對道路進行清掃、保潔,并告知他們要持續加強道路的保潔力度。通過利用“生態航天”手機APP,這個揚塵污染問題從發現到解決僅僅用時十幾分鐘。
“生態航天”手機APP可以將航天基地的各種環境問題悉數展示,一旦發現污染,駐點團隊就迅速開展分析研判,將問題及時派發至線下網格員,整改后反饋到平臺。相關管理者和業務人員還可通過APP實時查看航天基地空氣質量及案件辦結統計情況等。
霍延偉既是航天基地空氣質量保障與綜合執法專班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一名網格員,從事網格工作已經有5年時間,說起這個“生態航天”手機APP,他贊不絕口:“第一個好處就是方便,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然后第一時間進行處置;第二個好處是解決問題高效,因為APP有污染趨勢預判功能,哪里出現輕微污染會有提示,這樣巡查工作就更有針對性,巡查效率大大提高;第三個好處是工作留痕,APP使用一段時間以后,可以在后臺對巡查的對象進行問題匯總,總結出污染類型,方便下一步整改;第四個好處是信息更新快,APP帶有污染源分布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新一次,新增哪些施工工地、餐飲企業、噴漆車間等都會立刻體現出來,已經施工完畢或者關閉的企業也會從分布圖上去除,這樣工作起來心中就更有底了。”除了接收任務,霍延偉在巡查過程中如果發現環境污染案件,也可以通過APP上傳、派發案件。
得益于大數據支撐,智慧環保平臺與“生態航天”APP可實現后臺數據共享。當智慧環保平臺監測到環境污染案件,并能明確相關責任部門時,便會通過“生態航天”APP實時向相關責任人派發案件;當無法確定相關責任部門時,網格員會立即趕往現場進行制止,核查后再派發至相關單位,實現協同處理。各職能部門互相配合,解決問題更加高效。
航天基地在使用“生態航天”APP對案件進行處理時,將案件分為三個級別,對于重點區域一公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問題,要求2小時內完成整改,中級別案件要求6小時內完成整改,低級別案件的整改時限是12小時。超過整改時限一倍的案件,將會自動推送至督察部門。
APP將航天基地管委會各部門與駐點團隊24小時一鍵連接,落實了航天基地網格化管理實施過程中的“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進一步強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屬地監管責任。
自“生態航天”APP正式運行以來,航天基地建立了“駐點團隊污染事件派發—網格員巡查—整改反饋—平臺結案”的網格化管理流程,相關案件處理數量目前已達2000余件,完結率近100%。
“航天藍”成為航天基地的最亮底色
擁抱更多城市藍天,源頭治理是治本之策。西安航天基地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抓手,依托區域得天獨厚的航天科技優勢,結合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軟件及信息服務重點產業優勢,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孵化。同時,航天基地還嚴把項目環保準入關,編制了《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等規劃環評文件,杜絕“兩高”企業入區,招商引資方向也不斷向新興經濟行業靠攏,在地區形成了云經濟、新能源等新業態產業集群,從源頭上防控污染。
今年4月-6月,在關中平原整體擴散條件不利的情況下,航天基地借助智慧環保平臺與駐點專家團隊的幫助,在區域空氣質量瀕臨污染時,協同管理部門提前采取控制措施,嚴格控制每小時的污染排放,在其他區縣大范圍污染的情況下,多爭取到5個優良天。
航天基地還按照“夏病春治”的工作思路,以生成臭氧的前體物VOCs(揮發性有機物)和NOx(氮氧化物)為防控重點,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原則,利用臭氧激光雷達和VOCs走航技術,開展臭氧污染治理專項行動,不斷改善轄區空氣質量。
智慧環保平臺和“生態航天”手機APP共同推動自動監控系統與移動執法系統深度融合,真正做到精準執法、精細化管理,讓““航天藍”成為了最耀眼的底色。
2020年全年,航天基地空氣優良天數279天,同比增加60天,優良天數絕對值位列西安市開發區第一、西安市20個區縣第二。相較258天優良天的目標天數,目標完成情況位列西安市開發區第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68,同比改善15.5%,綜合指數絕對值在西安市開發區中位列第二。
今年1月-10月,航天基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02天 ,優良天數絕對值在西安市開發區位列第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31,環境污染治理成效明顯。
接下來,航天基地將繼續圍繞大氣污染治理,推動科技治霾成果應用,依托先進技術和設備,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航天新城積蓄“藍色”力量,讓每個市民抬頭仰望藍天時,于一呼一吸間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航天基地將繼續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統領,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探索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的良性循環之路,讓轄區群眾共享綠色生態城市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