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鋪水庫是合肥的“大水缸”,為了實時監測水質,安徽廬陽董鋪國家濕地公園地理信息與監測管理平臺已投入使用,能對水質進行數據可視化,還可以對鳥類棲息狀況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加強對濕地公園的管理與保護。
近日,記者走進董鋪濕地公園,一探監測平臺的“智慧”。
探訪:實時監測水質更好地保護水源地
監測平臺放置于董鋪濕地公園管理處,是一個高約3米,寬約4米的大屏幕。通過監測平臺,公園內部的水質、氣象、車輛、鳥類活動等信息數據清晰可見。
監測濕地公園內的水質情況是該平臺重點監測手段,對于該處水質的監測將直接關系到進入“大水缸”董鋪水庫的入庫水質安全。
“主要監測內容包括水溫、電導率、pH值、水質濁度、含氧量這幾項參數。”第三方運營單位安徽美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朱升介紹,水庫村、孫大郢、原博浪漁場、西島路東等是監測點。通過數據回傳到平臺,進行統計、分析和決策,加強濕地公園管理處對濕地水質的監測與管理,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護水源地。
事實上,水質監測的作用不僅限于實時更新便于濕地管理,其對于濕地生態修復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平臺上可以看到水質監測的點位,我們在其中很多位置做過生態修復。在修復完成之后,我們可以看到以前的水質是什么樣的,通過水質變化,水質周邊的環境是不是改變了。”廬陽董鋪濕地公園管理處濕地保護科科長吳靜林說,通過水質的監測,可以很直觀的反映在修復當中環境所產生的變化。這是數據可視化的過程。
亮點:組建“動植物數據庫”了解濕地生態環境變化
對于鳥類的監測,也是該監測平臺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通過監測點位的攝像頭,已經拍到了東方白鸛、白鷺、小天鵝等珍稀鳥類。
在濕地公園內,共有4處鳥類監測,主要點位為鄧店監測點和水庫村監測點。“監測站點位置的設置,也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所得,哪里的鳥類聚集的較多,就把監測點攝像頭裝在哪里。”吳靜林說,通過監測鳥類棲息狀況的觀察和分析,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鳥類保護。日前,在鳥類遷徙期,攝像頭就捕捉到了大量鳥類的聚集,它們成群結隊的在樹林里休憩,場面很是壯觀。
監測平臺的“智慧”不僅僅是這些功能。實際上,對于鳥類的觀察和監測只是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的其中一項。濕地公園在與安徽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合作過程中,組建起了董鋪濕地公園“動植物數據庫”。在數據庫里清晰的羅列了目前已經發現的所有動植物的內容,數據庫內也對各類動植物做了分類,比如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脊椎動物、菌類等。數據庫里的動植物都有屬于自己的簡介。
“通過監測平臺和人工排查結合的方式得出的數據,可以讓我們看到,某個階段,哪些動植物增多了,哪些動植物減少了。我們通過數據可以了解濕地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吳靜林說,根據監測平臺數據顯示,在此處棲息的鳥類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鳥類的增多,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濕地公園環境越來越好了。”吳靜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