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突出系統治理、精準治理,健全完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風險防控體系,加快建設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為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高質量建設生態濟南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建成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超算云中心,開展“智慧生態黃河”項目示范建設,完善全市生態環境智慧感知網絡,深化大數據分析應用和共享開放,持續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智能化、科學化水平。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強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推動多種污染物協同減排。扎實開展空氣質量攻堅行動,實施PM2.5和臭氧“雙控雙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防控,減少重污染天氣,捍衛“泉城藍”。實施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全面推進揚塵污染防治,大力推進移動源污染綜合治理和淘汰更新。完善治理機制和網格化監管機制,加強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提前研判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及時發布預警,啟動應急響應,開展應急聯動,督促落實應急減排措施。到2025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5.2%。
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推進智慧治水建設,整合各類治水資源,形成治水中樞,實現一張圖“零盲區”管理。制定全域水生態建設規劃,強化流域污染聯防聯控,推進實現實時水質全面感知、動態監控,增強水體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完善河道管理聯動機制,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實現市控斷面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推動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規范化整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到2025年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的國控斷面比例達到70%。
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以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為重點,組織開展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報告評審,對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地塊進入土地利用程序,對篩查出的污染地塊納入風險管控或治理修復名錄管理。加強土壤環境詳查成果應用,完善監測網絡,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區縣全覆蓋。加強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探索經濟合理和技術可行的治理模式,推進污染地塊實施風險管控或治理修復,確保實現安全利用。強化土壤污染重點單位監管,防范工礦企業新增土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