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藍天云”管控平臺,平臺實現了多平臺數據融合。
非現場執法工作如何開展?
“藍天云”實現多平臺數據融合,精準鎖定問題源頭
走進辛集市大氣指揮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監控大屏上的“藍天云”管控平臺,平臺上面清晰展示著各企業的監控數據。操作人員點開“澳森鋼鐵”的監控信息,某排放口實時煙塵排放數據為2.918mg/m3,企業視頻監控數據也清晰地展示了每個工段和污染源排放等監控現場圖像,像這樣的數據還有很多。
辛集市大氣辦主任劉理憲介紹道:“‘藍天云’整合了全市4380個視頻監控、1814套分表計電、475個微型站、304個餐飲油煙在線監控設備、185個VOCs監測站、50個建筑工地監測數據、33個企業料堆在線監測數據、40個大車門禁+工況視頻、83輛渣土車GPS在線監控、85輛灑水清掃車在線監控、1輛走航監測溯源車等資源。”正是在“生態大腦‘藍天云’”功能支撐下,將海量的環境資源和多元監管監控數據融為一體,才實現了對企業端污染源的立體化監控,管理人員也得以全面科學預判企業污染情況,并精準鎖定污染企業,快速推進問題解決。
奧斯恩環境監測產品包括大氣、土壤、水質等不同的應用領域,針對這各大領域,開發出了各類子產品的應用平臺,主要有: 綜合環境系統平臺、微型空氣站云平臺、走航式環境云平臺、VOCs檢測云平臺、惡臭污染監測平臺、智慧水質云平臺、智慧農業 云平臺、油煙系統監測平臺、冷鏈系統監測平臺、工況用電監測平臺、揚塵系統監測平臺、噪聲環境監管平臺、生物多樣性云平臺 、無組織排放管控云、智慧運維云平臺平臺功能針對產品的應為場景和需求進行定制,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需求。
本系統可實現對各種類型污染源監測點的監測數據進行收集、匯總、統計、分析,通過電腦端、手機端等方式對污染排放狀況 進行實時跟蹤、視頻監控、超標報警、歷史查詢、設備聯動等功能,具有現場報警、報警推送等多種報警通知。
系統可分系統管理員、普通代理商、普通用戶三個權限級別,各級別具有對自己管轄范圍內設備進行數據查看、系統管理、參 數修改等操作權限,無法對自己權限外的設備進行查看和操作。
平臺數據大屏,顯示所有前端設備的實時狀態和監測數據,便于管理部門更好地實施污染排放情況的全局監控、預警和協調調 度,及時控制超標排放,避免環境污染擴大。
“藍天云”管控平臺發現問題及時交辦
自今年5月中旬以來,辛集市管理咨詢專家組通過分析站點數據,發現省控站點位于北風下風向時段易出現高值,專家組利用走航車對辛集市委市政府、采五生活小區、城管大隊站點北風上風向進行VOCs走航監測,發現興華路古城大街交口出現VOCs異常高值。走航專家組成員對高值路段上下風向開展針對性走航監測,初步判明污染物種類,發現高值問題,VOCs整體均值為0.122mg/m3,峰值濃度為0.453mg/m3,特征物質戊烯、丁烷,鎖定疑似產排污企業和疑似存在的污染問題,隨后發布預警信息,形成問題線索呈辦簽,移交屬地生態環境局執法中隊入企現場核查,督促企業整改。
6月19日,辛集市管理咨詢專家組通過激光雷達對城區進行掃描。在此過程中,專家組發現在建成區興華路以東、束鹿大街到芳苑小區之間形成了一條呈西南—東北走向的揚塵污染帶,立即調動巡查組對上風向揚塵源進行現場排查。經排查發現,南八街村內存在大量裸土未苫蓋、建筑垃圾未清理的問題,專家組將問題線索和整改措施建議移交監管單位處理,不到兩小時,污染帶揚塵問題便得到了有效改善。
次日,辛集市管理咨詢專家組通過分析微站數據,發現辛集全市微站臭氧污染高值區域主要集中在制革區,臭氧的實時濃度已升至230ug/m3以上。專家組結合實時氣溫、濕度、風向及氣象預測平臺數據,判斷午后時段濕度仍較低,將出現40℃高溫,輻射強度較強,氣象條件有利于臭氧生成。專家組立即調動生態環境局、住建局、交通局、綜合執法局、交警大隊及各相關鄉鎮等責任單位,系統開展建筑工地墻體立面露天涂刷、主城區道路劃線、瀝青鋪路、企業原輔材料(溶劑類、涂料類、油脂類等)、露天燒烤、交通疏導等涉VOCs污染源的管控,積極降低區域臭氧前體物累積,通過各單位共同努力,有效降低了臭氧生成潛勢。
“‘藍天云’實現了多個平臺數據融合、精準溯源,為我們提供了精細化目標管理和高科技支撐,辛集市今年的大氣污染管控工作效率又提升了很多。”劉理憲說道。今年以來,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交辦問題225次,分表計電平臺交辦問題172次,空氣質量微站發現高值問題153次,企業堆場視頻監控平臺交辦問題61個,VOCs溯源系統平臺報警問題10次,激光雷達監測平臺發現問題5個,黑煙車抓拍系統交辦問題線索1起,渣土車在線平臺發現問題兩個,建筑工地揚塵在線監控系統發現超標問題159個,建筑工地視頻監控系統交辦問題51個,加油站排放監控系統交辦問題8個,餐飲油煙排放監控系統交辦問題30個,視頻監控、適時巡查發現“著火冒煙、燃放爆竹、燃燒散煤”問題44個。
如何做到精準和高效管理?
管理機制體制是關鍵,全面推進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
為有效推進非現場監管執法,辛集市定期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在試行的《非現場監管執法工作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研究編制了具體的操作規程。《指導意見》明確了3項工作目標,一是在大氣領域先行先試,逐步向水、土環境領域拓展;二是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檢查頻次,審慎實施行政處罰;三是邊推行邊完善,開展案例實踐,努力在全省塑造“辛集樣板”。
為此,辛集市規范了“監控值守—預警轉辦—研判移交—處置反饋—精準執法”工作模式以及“實時預警、兩小時處置、兩天核查”工作機制。此外,辛集市還確定了非現場監管范圍和29類工作情形,包括大氣領域24類,其中工業源11類、移動源4類、揚塵源和生活源以及上級推送各3類、水領域兩類、土領域3類。近年來,辛集市委市政府不斷強化平臺保障、統籌管理、正向激勵和正面宣傳,真正落實無事不擾、無據不查、輕微不罰的激勵政策,引導和促進企業自覺守法,營造了“為企業減憂、為政府減壓、為環境添彩、為美麗加分”的良好氛圍。
特別是在第二、第三季度,試行“云體檢、非現場”的企業監管,充分利用辛集市“生態大腦‘藍天云’”平臺中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視頻監控、走航監測、企業VOC監測、分表計電監控、無人機等科技手段開展綜合溯源監管。一方面,對監測監控反饋的企業環境違法問題、數據異常點位,及時移交生態環境執法大隊進行現場調查處理。截至目前,推送“非現場”企業疑似污染現象357次;另一方面,推行“零罰款”的生態環境執法,對企業非惡意的環境違法行為,采取告知、提醒、幫扶的處理方式,做到“輕微不罰、首次不罰、非故意不罰”。
開展環保幫扶有何作用?
通過專家服務為政府建言獻策,給企業解決疑難雜癥
為提升企業治污成效,辛集市有序開展“兩進三送”環保幫扶,為企業送去“及時雨”,幫助其提升企業環境管理水平。
首先,“兩進三送”活動由辛集市大氣辦牽頭組織,市生態環境局和第三方專家團隊為企業送法律、送政策、送技術,主動對接企業擴產、轉產、技改、新上項目,指導企業及時排查各項生產環節和污染節點,分析污染處置效率,把握重點風險區域,排除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截至目前,共幫扶企業14家,確保了企業的環境安全、有序生產。
其次,持續深化“三提升三促進”活動,以堅持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幫扶導向,辛集市大氣辦牽頭成立了組織機構,組建了專職隊伍,并逐個落實確認幫扶范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幫扶為工作機制。除此之外,專家幫扶還特別強化跟蹤回訪,確認幫扶工作問題能切實解決。
最后,分階段開展產業集群升級改造專項幫扶。辛集市大氣辦牽頭組織市生態環境局和第三方專家團隊,按照調研發現問題、制定提升方案、開展整改提升、組織專家驗收等4個階段,組織對3個塑料制品產業集群的48家企業進行現場技術幫扶,針對存在的問題開展“一對一”幫扶指導。截至目前,48家企業現已全部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提升方案。
辛集市加快推動非現場執法監管改革,充分利用“生態大腦‘藍天云’”平臺,在整合8000個在線資源基礎上,開展“非現場”監測和“信息化”監管,自今年5月以來,非現場執法次數同比增長172%。
在辛集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當地城市“藍值”持續提升,空氣質量改善實現新突破、再上新臺階,今年1月-8月,辛集市PM2.5平均濃度達到35ug/m3,同比下降18.6%;PM10濃度68ug/m3,同比下降21.8%;兩項顆粒物濃度首次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均為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
在新形勢下,辛集不斷探索和完善非現場監管執法模式,具有顯著的現實價值和社會意義。為確保辛集非現場執法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成果,辛集市委市政府將在更多的應用示范上開花結果。